中欧体育-无畏契约焦点战:天启小队对战怒海狂鲨,连下两城,现场掌声雷动的简单介绍
来源:《文器》自媒体 |作者:甘肃省平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朱克雄 | 责编:梁纪委
朱姓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姓之一,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在当今中国人口超过1%的19个姓氏中,占了汉族人口1.26%,总人口大约1500多万,是当今中国第14大姓。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三个王朝,第一个是朱蒙建立的高句丽,第二个是五代十六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第三个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庞大的朱姓人群分布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曾经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一、中华朱姓源流
关于赤心木--“朱”字的含义,“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本”或“米”,小篆写作“米”。在现代汉语中,“朱”字的含义是“红色”。在我国最古老的汉语词典--《说文解字》里,对“朱”字作了这样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原来,“朱”字最原始的意义并非红色,而是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古文学家说古“朱”字是“合体指事”文字,兼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朱是赤心木,所谓“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就象“本”字的“一”指树下,“末”字的“一”指树上,“朱”字的“一”指树中。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的形成,是远古的先民们对图腾崇拜的结果,他们往往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氏族群体的神圣象征,并认为全体氏族成员都为这种图腾的后裔。在采集农业的原始阶段,人类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对这些赖以生存的树木植物,人类本能地产生出各种依恋、亲切、敬畏甚至崇拜的情感和心理。其中便有这么一支血缘氏族群体,对他们周围的赤心木产生了这种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们把这种赤心木叫做朱木,并把它当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认为自己就是这种神圣的朱木的后裔。于是,朱木便成为这个氏族的族徽和图腾,这个氏族便把自己称为“朱”氏族,久而久之,这一习俗被本氏族代代相承,并得到了周围其他氏族的普遍认同。于是,作为后世一部分朱姓的血缘先祖--古老的朱氏族便形成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古代的朱人不但把朱木当作氏族的图腾,把自己氏族叫朱氏族,且往往将他们栖息、生活的地方也叫做朱或朱方。那么,最早的朱方在哪里?因史无明载,我们今天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最早的朱方,当在生长松柏类赤心木的我国华北地区。因此,最古老的朱氏族,也应当发源于中原和华北地区。当我们按照上古史的演进轨迹去探索朱氏族时,我们发现了文献所记的最早朱地是古朱骧氏所居的朱。《路史·后纪》记载:“朱骧氏都于朱。”这里的“朱”地,典籍又写作“株”,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续汉书·郡国志》因此有“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的记载。因此,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今河南淮阳境内的古朱地是朱姓的发源地,那至少应是古代朱人早期的迁徙地。在最早的文字材料甲骨文中也有“朱”地,如“卜宾……在朱”、“田朱”。这里的“田朱”即在朱地狩猎,朱为地名,当在河南境内离商都不远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上面的淮阳县古朱地。由此可见远古朱人至商代仍有一部分居住在今河南境内。后世河南成为朱姓的一大郡望,很可能即与此有关。大约在三皇五帝时代,北方和中原的朱人大批南迁江南,最后徙居、散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这些朱氏先民南迁之后,便把原在中原北方地区的地名“朱”也搬到了南方。但这时的朱地已不止是指称某个地名,而是泛指整个朱人所在的西南地区。这种观念不久便得到了周边氏族的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先人不但把我国西南方叫朱方,甚至把西南天空叫朱天。朱人南迁之后,仍崇拜朱木为图腾神,但已不能寻见北方松柏类赤心木了,于是,朱人便以南方生长的赤色木取而代之,仍叫朱木,这就是《山海经》中所记西南地区的“朱木”。今天云贵地区朱姓较多,可能也与此有关。作为朱氏族图腾的神树--朱木,在今存的上古文献中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骧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骧氏。朱骧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骧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宜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胡、康、李、范、舒、施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朱姓的迁徙。一是邾国遗民的迁徙。纪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从此,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山东邹县,在这里开疆拓土,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及其分支小邾国。这支曹国遗民继承了东夷邾氏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早期的邾国,因国小势微,对当时历史的影响无足轻重,故而先秦经典对其记载语焉不详。好在在现已散佚的先秦典籍《世本》中,曾详细记载过早期邾国的世系。明万历时人颜新吾在其《陋巷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这些有关邾国的一些断简残篇、野史家谱,我们还可较清楚地勾勒出早期邾国的传袭世系。公元前471年邾隐公被越人俘虏,隐公之子、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国立为邾国君主之时,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邾君何继位后,同样昏庸无道,邾国迅速没落。邾国较清晰可考的连续世系,至此终结,战国时的邾国,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连国名也有变化,而改称邹国了。这个时期,邾国在各诸侯国的关系中,已远没了春秋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极少有机会参与当时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也正因为如此,邾与邻国的国界已不甚分明,人们的国境观念已被淡化。许多别国的文化贵族们纷纷迁徙到礼乐之邦鲁国较近的邾国居住。与此同时,鲁国的先进礼乐文化也扩展、传播至邾,使邾国地区的文化有较大的发展,甚至能与鲁国相提并论,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遗风”。 国破家亡之后,邾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生死于斯的故国家园,开始从邾国向四方逃散。楚灭邾后,将亡国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员强迫迁离邾国,迁徙到楚国内地的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县西北黄州乡禹王城)居住。邾城即因邾国遗民于此而得名,汉代还于此设置了邾县。邾亡后,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同时便把曹姓邾人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亡国的阵痛孕育出许多新的生命。这些新生后的邾人子孙,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他们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氏。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朱”为氏的邾国后裔,最为兴旺发达。二是春秋战国后朱氏的迁徙。春秋以前,作为后世朱姓主体部分的曹姓朱氏尚未形成,早期的朱姓历史舞台自然都由发源于古老朱氏族的非曹姓朱氏占领。这个时期有史可查的朱姓人物,除了上章提到的非曹姓朱氏开基始祖如朱襄氏、丹朱、朱虎外,还有朱汗漫和朱张。朱汗漫曾耗尽千金家财去学习屠龙技术,3年之后学有所成,但却无用武之地。朱张则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隐士,属于朱虎的后裔,孔子在《论语·微子》中曾把他列入古代“七大逸民”。 春秋战国之世,诸侯混战,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作为朱姓主体,刚从亡国阵痛中新生出来的朱氏族姓,因力量太过弱小,族姓太过稚嫩,根本无力在当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称雄天下,甚至也没有能够独当一面,雄霸一方。相反,这一阶段的朱姓,大都湮没于当时的历史洪流之中,以至在经典文献中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而其他来源的几支非曹姓朱氏,在战国时期也衰微不振,默默无闻。当然,朱姓整体的衰微,并不妨碍朱氏族姓中个别优秀人物的产生出现。正是根据文献中的零星记录和这少数人物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才可以尝试粗略地勾勒这个时期朱氏发展的大体脉络和轮廓。据我们所接触的资料,整个战国时期的朱姓,见于典籍记载仅有4人,他们是:魏人朱亥和朱仓、楚人朱英和莒人朱厉附。朱仓是战国魏惠王(前369-前319)时代的一个谋士,曾为魏王献上一计,使齐国将魏国留在齐国作人质的太子放回魏国,事见《战国策·魏策二》。朱厉附是战国莒穆公之臣,虽然不为莒穆公重用,但却以德报怨,为君殉死,事见《万姓统谱》。朱英则是战国末年楚国观津(今山东观城县)人,楚相春申君的门客和知己朋友。曾以“无妄”之论劝春申君杀李园以绝后患。春申君不听,朱英恐祸及其身,遂逃隐山林,不知所在。事见《战国策·楚策四》与《史记·春申君列传》。在战国朱姓中,最著名的人物当推魏国人朱亥。朱亥本是开封市的一个屠夫,但很有勇力,被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聘闲为勇士。公元前257年,他与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在与魏将军晋鄙合符时,朱亥用袖中所藏40斤重的大铁锥将晋鄙打死,夺权代将,遂解邯郸之围。事见《史记·信陵君列传》。此外,还有一些见载于朱姓族谱上的战国朱氏人物,如敦睦堂谱中的楚上官大夫朱胜、丞相府参军朱章,念兹堂《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明万历甲午初修序》中韩魏上将军朱隆,吴郡朱氏始祖朱洪基等等。战国之世,(曹姓)朱氏主要有四大支:一支留居沛国相县,并出仕附近的鲁、莒、齐国,如沛国始祖朱柁、莒穆公臣朱厉附等即是;一支居吴国也即今江苏苏州一带,形成吴郡朱氏的前身;另一支则是居于魏国的那一支,以朱仓、朱亥为代表;再有一支则是楚国的那支朱氏,以朱英为代表。朱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南东部淮阳古朱襄氏故地和山东西南部邹县一带,此后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在全国各地转辗迁徙,到隋唐时期形成所谓朱氏十一大派,即山东、吴郡、庐陵、鄱阳、建阳、曲江、南阳、冀州、汴梁、扬州、濮阳等朱氏十三望。朱姓最原始的发源地有两个:一是在今河南淮阳,这是远古时候的朱氏族在所地;一是在今山东邹县一带,这是曹姓朱氏的前身,古老的邾氏族的所在地。朱姓的迁徙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一支崇拜赤心木的朱氏族由中原迁徙到江南甚至远至西南地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支南迁的朱氏族人,把他们在北方居住地的地名--朱,也带到了南方。于是,古人把我国南方称为“朱方”,把西南的天空叫做“朱天”,还把南方生长的一种赤色树木叫做“朱木”。这些都是朱姓氏族南迁的历史痕迹。当年朱姓的一位肇姓始祖--尧帝的儿子丹朱被舜帝打败,他的一部分子孙为了逃避舜帝的迫害打击,就曾向南方迁徙,一直到达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的“苍梧之野”。这支南迁的朱姓把他们始祖丹朱的陵墓也带到了苍梧,因此《山海经·海内南经》有丹朱葬于苍梧的记载。今天,中国西南地区多朱姓,很可能就与此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是朱姓第一次大迁徙的时期。据文献记载,曹姓朱氏在邾子国灭亡之后,开始大规模向外迁移。邾国君主和一部分被俘的邾国王室成员被强迫离开世代居住的邾国故地,迁徙到当时的楚国内地邾城,也就是今湖北省黄冈县一带。邾城即因邾国遗民而得名,汉代还于此设置了邾县。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在国破家亡之后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氏书记载,小邾国的后裔朱氏则有一部分南逃到阊门,成为后世吴郡朱氏的祖先。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便把曹姓朱氏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他们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与此同时,许多非曹姓朱氏也因为避难、征战和其他原因在中原各国间迁徙。如丹朱后裔朱氏有一支迁到沛国相县,构成沛国朱氏的一个组成部分;宋国后裔子姓朱氏的一支,自宋国迁江苏砀山,然后再迁河南宛县。战国时期,朱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江苏、洞南、安徽、湖北一带。其中,安徽江苏交界的沛国朱氏和吴郡朱氏,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三是两汉时期朱姓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平时期因做官、经商、求学、避难、婚姻等原因而产生的各种正常的小规模移民;一种是由国家政策实行的强制性小规模移民,但都不是大规模的。小规模的正常移民,使得朱姓在汉代的分布更加广泛。据记载,当时在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中国主要省份,就都有朱姓族人分布。但这个时期朱姓相对集中并形成地方望族的有沛国朱氏、吴郡朱氏、平陵朱氏、南阳朱氏、都昌朱氏等数支。汉代朱姓移民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国家政策性移民而形成的山东朱氏向陕西地区的迁徙。当年西汉历代皇帝为了护卫五陵地区的汉朝皇帝陵园,实行从全国各地向陕西皇陵地区的强制性移民。被移民的多是全国各地的大族豪强。当时参加这一移民的朱姓,最著名的有两支:一支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形成杜陵朱氏,后裔有汉哀帝时丞相朱博;另一支则居守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平陵朱氏,出了一位优秀人物朱云。四是三国时期朱氏的迁徙。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朱姓有一部分向东南吴国地区迁徙,另有一部分则向西南蜀国地区迁徙。五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动乱和大迁徙的时期,也是朱姓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徙的时期。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仍呈自华北向东南迁徙的态势。因五胡乱华,中原战乱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区的汉族朱姓在“永嘉之乱”后大规模向东南地区移民;而原来居住于江南的朱姓,则由江苏原居地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是原居在中国北方地区的胡人少数民族渴浊浑氏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改姓朱氏,加入中华朱姓的队伍。这个时期,汉族朱姓在全国的分布比两汉时期更加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于东南部的江浙地区,形成了朱姓居江南大姓之首的局面;其次是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少数民族朱姓,则相对集中在河南的南阳、洛阳等地。六是隋唐是中国的太平盛世,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有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的自华北向东南迁徙转变成多方位的移民。这个时期,朱姓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规模移民。这使得朱姓在全国的分布更加广泛。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朱姓自华北向东南的迁徙速度在放慢,因而在北方中原地区,出现了几支较大的朱姓族群:一支是割据北京数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一支是永城谯郡朱氏,一支是后梁皇族朱温家族。七是五代宋元时期是朱姓历史上又一个迁徙较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又恢复了华北向东南的纵向迁徙态势。由于五代中原战乱和宋代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朱姓再一次大规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江浙地区,其次是广大江南地区。而原居江浙一带的朱姓,又向闽粤、岭南一带迁徙。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朱姓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县黄墩经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阳一带的移民。八是明清时代是朱姓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迁徙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改为自中国内地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这个时期,一个最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明代凤阳朱氏由凤阳经南京、北京向全国各地的大迁徙。明朝建立以后,大封皇族凤阳朱氏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这支享有各种特权的朱氏皇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明末已发展到数十万人口,遍布全国各地。明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大批朱姓成员也参加了这一移民运动,因而形成了朱姓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朱姓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地区,而许多原居湖南、湖北、广东地区的朱姓又向四川地区迁移。这一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清代。与此同时,朱姓的迁徙还有这样几种大的趋势:一是一部分山西朱姓在明代初年奉政府之命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移民到山东地区;一是一部分江苏、江西和内地朱姓奉命自内地随军人居西南的云贵地区。明朝灭亡后,作为国姓的朱氏为了逃避迫害,再一次大规模地迁徙。这一次的迁徙也是向四方辐射,但与明初向各大小城市的迁移不同,朱姓这次的迁徙是由城市向偏僻山区、由内地到边远地区、由大陆向海外地区迁徙。自公元1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